
《水浒传》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,在中国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得上几句。这本书以北宋末年的社会为背景,叙述了梁山泊上108位英勇豪杰如何汇聚一堂,共同反抗当时的腐败官府,最终虽被招安却走向灭亡的悲壮故事。尽管梁山好汉们在起义中展现了强烈的反抗精神,然而,最终他们还是未能抵挡住来自朝廷的巨大压力,最终在招安的过程中逐渐消失免费股票配资开户,令人唏嘘。
《水浒传》不仅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化与不公,也深刻歌颂了这些起义英雄的斗志与理想。它所传递的精神不仅广泛影响了中国文学,也在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毛泽东对这本书特别钟爱,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领袖,同时也是一位历史文学的爱好者,曾多次从《水浒传》中的人物和事件中汲取教训,警示世人。
展开剩余83%许多读过《水浒传》的人应该都听说过“马上林冲,马下武松”这一经典评语。那么,在毛主席心目中,林冲和武松究竟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?他对《水浒传》的理解又是什么样的呢?
毛主席一生中读书无数,而《水浒传》无疑是他最喜爱的古典小说之一。在他的著作中,常常能见到《水浒传》中的人物和情节。毛主席对这本书的喜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。据迪克·威尔逊在《历史巨人毛泽东》一书中所述,毛主席在青年时期的行李中就有一本《水浒传》。书中提到,毛主席的行李除了日常必需的衣物和军服外,最常带的就是他珍爱的这本《水浒传》。
无论是在江西苏区,还是在艰难的长征途中,毛主席都常常把这本书带在身边。在长征途中,有一次,毛主席看完了随身带的书籍,突然特别想再读《水浒传》,于是便让警卫员去找这本书。可是,警卫员误解了毛主席的意思,带回了一个水壶和三个锅。毛主席看到之后哭笑不得,随后才耐心地解释给警卫员听。可以看出,毛主席对于《水浒传》的热爱,远远超出了简单的阅读兴趣,他将这本书当作心灵的寄托。
毛主席不仅自己喜欢《水浒传》,他还常常将这本书推荐给身边的人。有一次,毛主席和警卫员孙勇讨论《水浒传》时,突然问孙勇最喜欢书中的哪个人物。孙勇思索片刻,回答说既喜欢林冲,也喜欢武松。毛主席听后,表示他个人认为,武松才是真正的英雄,而林冲性格过于隐忍,这在某些时候反而成为了一个弱点。
武松的经历充满了戏剧性,从小便失去了双亲,由哥哥武大郎抚养长大。尽管他们是兄弟,但二人的性格和外貌差异极大。武松身高八尺,威风凛凛,力大无穷,而哥哥武大郎则相貌丑陋,性格温和。由于一场小小的争斗,武松在外面杀人,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,他远走他乡。两年后,他才得知自己杀的人并未死,于是匆忙回乡,却发现自己的哥哥被潘金莲和西门庆合谋毒死了。得知真相后,武松愤怒至极,亲手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,最终投案自首。虽然官府同情他,未判死刑,却将他流放到了孟州。
从武松的故事中,可以看到他果敢、刚烈的性格,他勇敢反抗压迫,不畏强权。毛主席特别欣赏武松的这种反抗精神,并认为人在面对强权时,不能有任何怯懦,必须坚定自己的立场。毛主席曾指出,革命者必须坚守自己的信念,不允许对反动势力妥协,这也是他对武松的高度评价。
相比之下,林冲的命运则充满了忍让与屈辱。作为禁军教头,他本应拥有万夫不当之勇,但他却屡次做出妥协。林冲的武功极高,他曾被称为“豹子头”,是梁山一百零八好汉中排位第六的猛将。然而,尽管他武功高强,位高权重,他却在面对不公时常常选择忍让。他的妻子林娘子被高衙内调戏时,林冲虽然愤怒,但碍于自己在官场上的身份,最终选择了隐忍。这种忍让最终导致高衙内的步步紧逼,最终林冲的妻子也遭遇了不幸。林冲不忍与高衙内开战,反而将怒火发泄到自己的朋友陆谦身上,结果落得了被设计陷害的下场。
毛主席对林冲的这种性格并不欣赏。他曾多次表示,人在面对压迫和不公时,应该具有反抗的勇气,而不是一味忍让。毛主席认为,林冲的软弱并未换来真正的平安,相反,这种忍耐让他一直处于弱势,最终几乎丧命。
尽管林冲和武松的性格迥异,但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闪光点。林冲早期虽然逆来顺受,但他仍然保持着正义感,对百姓心存同情。而武松则更加刚烈,敢于反抗压迫。毛主席对这两位英雄人物的评价,不仅在文学上有所体现,也通过他们的故事给了我们深刻的政治启示。毛主席自己就是那种敢于反抗、敢于打破旧社会枷锁的英雄,他所倡导的“要学习武松”的精神,正是基于对武松反抗精神的高度认同。
在毛主席的眼中,梁山好汉不仅仅是古代的英雄,他们的经历和精神,给了他许多启示。他从《水浒传》中的人物故事中,汲取了许多政治斗争的智慧,并在自己的革命实践中得到了体现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万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